很荣幸有这次出国访学的机会,去到我梦寐以求的高校学习,感受当地的文化习俗,我以我的视角记下了这些天的感受,在此次短期访学交流之旅中,我们去到了悉尼以及墨尔本这2个城市,参访了悉尼大学,悉尼科技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拉筹伯大学,莫纳什大学,墨尔本大学等7所澳大利亚知名高校。在此期间,我们亲身参与了悉尼大学以及悉尼科技大学的课程;聆听了关于大数据,金融方面的一些专题讲座;参观走访了各个大学的数据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等科研场所;参加了在拉筹伯大学举行的统计与数据科学研究会议,了解到现在国际上的一些研究热点。这些与国内风格完全不同课程,为我的学习生活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至今令我记忆犹新,通过这样的课程,给我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思路。现在这就是我对于这次研学的一些想法。
一、校园景色宜人,文化气息浓厚
国外学习环境舒适且自由,让人真正感受到学在其中,乐在其中的滋味。作为一所学校不可忽略的重要名牌,所有大学的图书馆都是面向学生24小时开放的,静坐时光,二三书本,透过图书馆优质静雅的环境充分彰显了大学丰厚的文化底蕴。进入到悉尼大学,绿草如茵和大树环绕,来自世界各国的莘莘学子在绿荫下,看书,学习,交谈。漫步校园内没几步之隔就有自习的咖啡屋,舒适的桌椅沙发,让人有想坐下来看书的欲望,草坪上面也很适合和朋友席地而坐聊天讨论,相比课堂与自习的地方带给人的紧张,压抑之感,它为我们献上轻松愉悦的气氛,而不得不说旁边随时供应点心与饮料的休息室,真是无比贴心呀。无论是自己学习或者讨论都是不错的选择。再说到校区,没有了和国内一样的围墙包裹,而是将校区穿插在城区当中,没有围墙和校门拘束,它的自由精神得以更淋漓尽致地展现。当校园内历史文化气息与建筑的美感相遇,又是另外一种奇妙的碰撞,那般奇巧的石雕和造型,一扇扇拱形门廊间,绿树掩映,时不时还有几个学生在某个角落看书学习;走进nicholson博物馆,埃及的木乃伊,角斗场的模型,来自希腊,意大利的艺术品一一映入眼帘;悉尼大学内的涂鸦隧道也令我印象深刻,走进这条艺术长廊gaffiti tunnel就像是开启了时长一分钟的梦境,这些丰富多彩的画作不仅是颜料的挥洒,更是创作者思想的表达。
二、悉尼科技大学教学体制的魅力
第一,教学模式灵活,强调自主学习。在中国教育的大背景下,大规模式的集体教育早已屡见不鲜,但在外国大学的教学中,却大胆的采用“精英式”上课模式,教室以可容纳20-30人的小教室居多,而大型阶梯教室偏少。这令我不禁想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uts主要采用小班教学的模式,课程的主要部分会由专业老师来进行讲解,而一些比较细节性的部分则通过研究生助教与同学讨论来完成,专业老师适时进行指导,这并非是“本末倒置”,而是给这些年轻的研究生助教更多的提升锻炼自己的机会,也给学生留下很大的思考空间。再者,值得一提的是,教室的桌子或是几张可以围坐在一起的圆桌,或是方便移动的单人桌椅,这些巧妙布置使得课堂讨论变得十分便捷。除了老师授课,学校也一直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他们的学习中占到很大的比重,例如在课后,大部分学生会采取看网络上老师上传的课程学习视频来进行自学,对于不懂的地方再与同学,助教或者老师讨论,这样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体系的灌输,让学生成为自我学习生涯中引领者,更加有目标,有方向的学习,而这也正是大多数学子追寻的理想境界。
第二,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无论是自习区域中的单独讨论区,还是学期作业的布置;无论是课堂上分小组的安排,还是多个实验台的共同操作,都体现着悉尼科技大学对于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视。国外大学的作业与国内大学大相径庭,他们的作业摒弃以每一节,每一章布置习题的形式,一个学期只有大约4次大作业,这个大作业综合了许多知识且要求以小组形式完成,我个人认为这样的作业考察更全面,并且在完成作业的过程可以学习怎么与他人合作。在校园内也可以体会到团体合作的氛围,教室中圆形围坐的课桌,自习区域随处可见的用于小组讨论的单独隔间,以及可同时供8个实验台进行同一项目的超大实验室。从“软件”到“硬件”,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所大学对于学生合作的支持与重视。
悉尼科技大学教室
小型会议室
第三,贴合实际应用的课程设置。这所大学不同于其他大学的一点在于学校的课程采取面向行业应用和研究的方式,既学习科学严密的理论知识,又切合实际地将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并且通过长期与相关行业的合作,不断保持着课程的实用性与先进性,使得毕业生在职场上更有竞争力,而不是满腹经纶的职场“小白”,也给在校就读学生提供许多实习机会,让学子深刻体会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再者更多的实践机会可以真正地检验平时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做到学以致用,这正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最好的印证。对于这点,在上课时我深有体会。我相信大多数学子曾有过和我一样的疑惑,知道自己的专业学什么教材上什么课,但是问到具体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时的时候却解释不清,这样的学习状态使我觉得盲目,但是这次一节关于大数据的课程极大得解开了我的困惑,课程开始老师首先提到的不是理论背景的介绍,编程软件的学习,而是通过这门课程可以实际运用于哪些问题,并且对时下需解决的一个真实问题做了具体课题分析,这样的课堂安排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一种在国内没有体会过的课程。将当下具体项目融入在平时的课程中进行分析与讲解,引导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相关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并且养成这种意识,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课堂上结合具体案例的课题方向也可以让学生实时了解本专业的市场需求。并且与老师聊天后发现他们会依据市场实际需要来对已有课程设置做出更改,保证课程时效性。这种课程设置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在今后的学习中,不仅要打好理论基础,更要多关注专业相关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外国高校学生的学习模式与学习氛围
第一,课上课外,注重讨论与团队合作。课上的60分钟并不是老师一直在输出知识,更多的是同学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讨论,真正达到思想层面上的共鸣,课堂上大家的参与度都很高,有什么问题直接提出来并且及时解决,真正做到高效率的学习。课下大家也是按小组来合作完成大作业,大部分大学在期末成绩的评定标准中,有30%-40%分数是专用于评定学年合作情况的。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这难道不就是“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所传达的精神吗?像数学建模这类团队性的赛事就非常考验一个队伍的配合,但是合作这件事多数人不是很擅长。我不禁想到,如果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可以这样有意识地进行锻炼,平时与同学多讨论,这样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二,学习自主性强。我在和当地学生以及中国留学生交谈中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国外的学习更加主动,这与国内外老师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国外的老师并不会一味地给你灌输知识,盯着你的作业,而是在学期开始给你介绍一下课程的主要内容,上课时讲一下大体框架,至于一些具体的细节都是需要自己主动学习。他们一般是通过在视频网站上的教学视频自学,在图书馆查找资料,与同学,助教探讨等方式来学习,而不是过多地依赖老师。
第三,学习目标明确,与社会接轨。国外的大学做到了真正意义上学,而国内大学是学习模式则有一点像高中,国外的学习模式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它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知道自己以后要干什么并且学生可以朝着自己的方向去专心致志地努力,并且在大学之中有任何想法都有办法实现,假如你不想读书了,可以将本学期的课程安排得松散,留出时间出去打工,真正地去到公司里面上班,去应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一旦再想回归学校,就可以将课程安排得紧凑一些。这里的大学非常自主,并且学校的日常设置非常保证学生的选课自由,这样就很好地架起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桥梁。
美好的时光总是轻易流逝,我的研学之旅到这已经悄悄拉下了帷幕,令我难以忘怀的不仅是国外先进的教学,更是旅途中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同学间的互帮互助,这段经历将是我人生中珍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