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河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为此我们计划编撰《河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院志》,设置“忆往——我与河大数学缘”栏目,旨在总结学院近百年来的办学经验,挖掘校友们记忆中留存的各种精彩故事和美好瞬间。期待各位校友能够用文字呈现您对母校最深刻的记忆,记录传道授业的师长,叙写相互砥砺的学友,回忆课堂内外的美好瞬间,介绍您在这里的成长经验,分享您人生事业的收获,为学院的百年华诞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后学者以深深地启迪。我们热切期待您的积极参与,不吝赐稿!相关稿件我们先将以微信公众号形式推出,然后在院志专栏择优刊出!来稿请发至hdsxxy2019@163.com信箱。
我与河南大学
--吴自力
我与河南大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我出生之前,因为我的父母是河大数学系1960届的毕业生。他们在校学习时,学校的名字是“开封师范学院”。毕业时父亲留校,母亲分配到了外地。我曾经问过他们是不是在校时就谈恋爱了,他们坚决予以了否认。父母分居两地,我从小跟着父亲在开封,分别就读于河大附属幼儿园、附属小学、附属中学,高中毕业后又顺利考入河南大学数学系,成为了父母的校友和系友。
工字楼,我小时候住过的地方
河南大学给了我最快乐的童年。那时候,我家就住在河大校园里面。我们现在进出的河大正门之前都是封闭的,幼儿园就在这个大门的旁边。记得小时候父亲接我从幼儿园出来,都会指着大门头上的学校名字教我读认,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也经常在门洞下玩耍。有时候父亲出差不能接我,我就会被幼儿园的阿姨带回家。那时候,校园里建筑很少,树木很多;那时候,汽车很少,孩子很多。那时候,校园里人很少,花很多,后来懂事以后才明白,那是因为我的童年经历了“文革”。
十号楼,又称飞机楼
十号楼大教室的门把手锈迹斑斑,那是岁月的痕迹
政治运动对于还是孩子的我来说,就是花花绿绿的大字报,就是父亲把我锁在家里去开会很晚才回来,就是十号楼的鬼故事和外语系楼前的那片坟场,但是这一切都丝毫不会影响到我的快乐。放学归来,河大校园就是我们的游乐场,我们可以在校园里面肆意玩耍。东操场捉蚂蚱,图书馆过家家,大礼堂躲猫猫,晚上还会去路灯下面捉虫子回来喂我家养的小鸡。我们的父辈好像彼此都认识,在校园里遇到的每个叔叔阿姨对我们都很亲切和友善,没有人嫌弃这群熊孩子的喧闹。就这样,我在美丽的河大校园里无忧无虑长大了。
七号楼,图书馆的窗台是我和小伙伴们的家
一九八零年,我们的国家逐步走向开放,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也已恢复,我高中毕业考入河大数学系似乎也是顺理成章。那时,学校已经从“开封师范学院”更名为“河南师范大学”。作为师范类院校,国家会给我们每个学生每个月发放34斤饭票和17.5元的菜票,我记得当时还有一定比例的粗粮票,可以用来打玉米粥,还有用玉米面蒸的发糕。女生的饭票基本都是吃不完的,我们就会把余下来的饭票送给家境比较困难的男生。
走进大学对很多人来说是生命的另一个起点,而对我来说,只是意味着上学更近了,因为我上课的教室就在我家院子的旁边,比从宿舍到教室的距离还要近,我选择了住宿舍。那时,我们的宿舍是一片平房,就在如今新图书馆的位置,一个宿舍大概要住十几、二十几个人。记得有一天夜里,一个同学起夜时被上铺同学挂在高处的衣服吓到,一声尖叫把大家从梦里惊醒,当我们惊慌失措各种狼狈的从宿舍里跑出来后才发现,竟然是一场误会,一场虚惊。
新的图书馆就建在我们入校时的宿舍原址
我们当年上课的阶梯教室旁边有一个假山,假山上生长着很多槐树,槐花盛开的时候,甜甜的花香就会拥挤着填满我们的教室。当年学校的大喇叭里,最常播放的歌曲就是《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年轻的朋友们 今天来相会
荡起小船儿 暖风轻轻吹
花儿香 鸟儿鸣 春光惹人醉
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
啊 亲爱的朋友们
美妙的春光属于谁
属于我 属于你
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
八十年代初,我们的国家刚刚改革开放,商品经济的大潮还没有涤荡校园,大学还被称为象牙塔,校园还是一片净土,同学们的思想也比较单纯和保守,男女同学说话还都有些许的害羞,那时的校园生活简单而美好。八十年代是一个巨变的时代,是充满理想和梦想的时代。我们走入校园,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我们的学习目的很明确,就是“求知”。我们每个人都如饥似渴汲取着知识的营养。系办公楼里面的101小教室好像是一处圣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都喜欢在那里上晚自习,所以那里每天都要抢座。八十年代也是一个文学复兴的时代,很多文学期刊,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在那个时代面世。于是,学校图书馆的阅览室也就成为了大家抢座的地方,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这个数学系的学生身上多了一个标签——“文学爱好者”。说到学数学,可能会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刻板。其实不然,我们数学系也是人才济济。我最早接触到的古典音乐教育就是来自我们77级同学郭天榜老师。记得那是参加学校为纪念“一二.九”学生运动举办的合唱比赛。数学系歌咏队请来当时还是学生的郭天榜老师做指挥。他是自带气场出场,给我们讲音乐,讲节奏,讲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音乐三短一长的开场。他告诉我们说,同学们,听到了吧?这是命运的脚步声,这是命运在敲门……我们这代人从小就赶上“文革”,哪里知道什么贝多芬?更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的音乐,我已经不记得我们数学系代表队最终获得了第几名,但是,音乐的种子就此种在了我年轻的生命里,音乐让我的人生多了很多美好。
毕业很多年了,我一直都记得我的老师们的音容笑貌,他们都是看着我长大的叔叔阿姨,以至于到现在我都不习惯改口叫老师。高高个子的陈顺卿陈叔叔,总是笑眯眯的田继善田叔叔,严肃的李天增李叔叔,刘光耀刘叔叔,常成才常叔叔……我家那个大院子住着几十户人家,孩子们从小玩着一起长大,父辈都是学校里的同事。跟我父亲一样,他们都是普通的人,过着寻常的日子,“教师”是他们的平凡的职业,他们在平凡的坚持中成就了自己的不平凡。虽然,不是每位叔叔阿姨都给我上过专业课,但是,正是他们从小对我的耳濡目染,对我的言传身教,才成就了今天的我,让我学会做一个正直的人、善良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他们是我一生的良师,一生的榜样。
四年的大学生活很快就过去了。一九八四年,学校恢复了“河南大学”的名称,我也到了毕业季。学校在大礼堂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免费播放苏联经典电影《乡村女教师》,影片用诗情画意的电影语言,为我们讲述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女教师的普通生活。漂亮的女教师带着美好的愿望和心中对未来的憧憬,只身来到偏远的小山村,她从城市来到乡村,几十年如一日的耕耘,青丝变白发;她执着于教育,执着于奉献,如今桃李满天下。电影播放过程中,我和很多同学一样,一边看一边感动得抹眼泪,那一刻我就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做一个好老师,我一定要做她那样的人!
我们的大礼堂
小时候,大礼堂边没有这块碑
再过二十年 我们来相会
伟大的祖国 该有多么美
天也新 地也新 春光更明媚
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
啊 亲爱的朋友们
让我们自豪的举起杯
挺胸膛 笑扬眉
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小时候,河大是我眼中的一片纯情乐园,长大后,河大是我人生的一座青春驿站,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河大依然是我心中的一道永远不会抹去的风景线!
百年河大,百年风雨,百年沧桑,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者简介:吴自力,女,1963年9月生,1984年7月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现任北京肯森特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河南大学北京校友会数学与统计学院分会会长。